close


  站在狹窄的新太倉橫街衚衕中仰望,天空大多被樹梢和蛛網密佈的電二手Manitowoc線分割,同樣擁擠。攝 法制晚報記者 吳海浪
  電錶數代表了院里有幾戶人家,東四十四條這個小院住著9戶人家,這不是最多的,另外一個大門後藏了21塊電錶。攝 法建築設計制晚報記者 吳海浪  

加蓋的房子越來越多,院子里連晾曬衣服的地方都沒有,只能掛在衚衕里。攝 法制晚報記者房屋貸款 吳海浪
  在東四十三條,儘管衚衕里行駛的多是自行車和三輪車,稀缺的空間仍會造成交通擁預防癌症的方法堵。攝 法制晚報記者 吳海浪
  衚衕逐漸喪失韻味 陷入停車、環境等難題信用卡代償 東城將試點準物業化管理
  衚衕死結 急盼“管家”
  法制晚報訊 (記者 張雷 馬曉晴) 對於東城區來說,“老城”、“文物”、“衚衕”是它自身怎麼也抹不去的標簽。而衚衕更是作為北京文化的一種代表,正在失去原來的味道,變得擁擠、商業化。甚至有些地方成了進城務工人員的根據地,髒亂差,像個北京中心的城中村。
  在東城區兩會報告中也提到,東城區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背街小巷環境治理滯後,公共安全等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平房區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較差。歷史文保區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統籌風貌保護、人口疏解、民生改善與產業發展的力度還需加大。
  如何幫助衚衕居民走出空間越來越擁擠、停車難、治安亂、環境差等等生活困擾?記者從東城區兩會上瞭解到,在2014年,東城區將繼續推進衚衕“單行單停”、加大拆除違建力度、並將在衚衕中試點準物業化管理。
  衚衕印象

  北京人說:“老街坊們大部分都搬走了”
  石橋衚衕位於東四八條和東四六條之間,南北走向,在中間的地方有一個大大的Y字形路口,今年77歲的劉奶奶就住在這個Y字路口的北側。
  老人說,原來這裡是一座規規矩矩的四合小院,但幾十年東搭西建,院子早沒了原來的模樣。
  現在,院子里共有8戶人家,但真正的老住戶只剩下了3戶,“老街坊們大部分都搬走了,衚衕里,幾乎一多半都是外來的租戶。”
  從上世紀60年代嫁到北京算起,劉奶奶已經在東城的衚衕里住了50多年。哪怕兒子在昌平為老人置辦了樓房,可老人已經住慣了青磚灰瓦的老房子,就固執地沒有搬離。
  不過這些年,劉奶奶卻覺得衚衕里越來越少了北京味,“現在出門碰見會說北京話的都不多,像是個大雜燴。”
  “再也沒有以前那種感覺了”
  錐把衚衕位於地安門內大街東側,呈東西、南北直角形。南起黃化門街,西止帘子庫衚衕。楊先生就是在錐把衚衕里出生的,已經走過了51個年頭,見證了整條衚衕的變遷。
  楊先生居住的大雜院外面看上去古香古色,門口有兩個石墩,雕刻著龍的圖案。大門是紅色的,上面有兩個門當,灰色的瓦片一層蓋著一層,看上去很氣派。常有游客到這裡拍照留念,覺得這就是老北京特色。
  可來到院子里,樣子就和外面完全不同。路很窄,七彎八拐,兩旁蓋滿了居民自己搭建的小平房,還堆砌著白菜、大蔥、自行車等雜物。
  楊先生說,這院子以前也是個規規矩矩的四合院,乾凈利落又氣派,但是後來這裡住的人越來越多,不蓋房根本不夠住,“我懷念以前的衚衕生活。”
  在他的記憶中,夏天的晚上,衚衕里的人都出來乘涼,大家在一起聊天、乘涼、打牌。可是現在,一到晚上大家就都回家看電視了。
  以前,這院里住的都是老北京人,現在有很多人都搬走了,新搬進來的都是出租戶,大家基本上都不怎麼說話,而且租房的人經常換,誰也不和誰打交道。楊先生感嘆道:“這種感覺太陌生了,再也沒有了以前那種衚衕的感覺了。”
  外來人談:“就是幾條混亂的巷子罷了”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眼中,衚衕正變得一天比一天擁擠。可對於外來租戶來說,擁擠並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房租便宜,離單位又近,這就滿足啦。”在一家旅館當經理的小王告訴記者。
  小王就租住在劉奶奶的院子東側、一個自建小樓的二層。“中介跟公司簽的合同,這裡當宿舍用,樓下還住著我們單位的5、6個服務生。”因為是經理,小王分到了二層的一個套間。說是套間,其實也不過是十幾平米大小,中間被木板子隔開。
  雖然年齡只有25歲,但小王已經在北京打拼了3年,住過學校的宿舍,也被黑中介騙過。他說,現在能住在這裡已經很滿意了,一個月能有4000元的收入。對於沒上過大學的他來說,這是件很讓人驕傲的事情。
  在記者的詢問中,小王對北京的衚衕完全沒有概念,“就是幾條混亂的巷子罷了”。
  而與院子中的其他人,小王和他的同事也很少有交集。在他看來,住在衚衕里的北京人都很悠閑,他們要麼有正式的工作,要麼有退休金可以安安穩穩的生活。
  “沒時間跟他們聊天,白天忙工作,晚上約朋友吃個飯或是看會電視,就睡覺了。而且似乎跟他們也找不到什麼共同話題。”小王抓抓腦袋,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專家惋惜

  衚衕文化消失 損失不可估量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民俗專家高巍說,衚衕是老北京人生活起居的平臺,當這個平臺能夠延續下去的時候,文化也就能傳承下去。
  在衚衕里居住了好幾代的人,有很親近的鄰裡關係,甚至比自家親戚關係都好。還有附近的雜貨鋪、糧店、油鹽店等都是幾代人持續經營,和鄰裡結交了很深厚的友誼,每一次買賣都是一種親情的溝通,這種親情對人感召力很大。
  可衚衕正在消失。1949年北京能看到的衚衕有兩三千條,而現在只能看到六七百條。現在的衚衕居民都四散了,鄰裡之間見個面都難。高巍表示,北京文化正是因為有了衚衕才能世代傳承。從元代到現在,衚衕文化是在上千年的文化傳承當中慢慢積累起來的,可是在短時間之內就消失了,對於文化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文/記者 張雷 實習記者 馬曉晴 本版攝/記者 吳海浪
  問題1:為出租加蓋房 越來越擠
  石橋衚衕劉奶奶家,原來四屋合抱的小院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搭建的低矮磚房,旁邊只留下不足兩米的狹窄過道。
  西面、北面和南面的大房子里住著原來的居民,中間的磚房和東邊的屋子則對外出租。“每個房子都很小,也就10平米,院子東邊的那戶還蓋了二層。現在的衚衕就是這樣,你租我也租,房子越蓋越多,人越來越擠。”劉奶奶說。
  跨過磨損嚴重的門檻,一抬頭,就能看見過道牆壁上的8個電錶,一閃一閃地亮著紅燈。劉奶奶說,在衚衕里,一個院的電錶數就代表了院里有幾戶人家,“最大的一個院子,牆上掛著20塊電錶。”而她的這座院子里住著近30口人,租客至少有14個。
  在錐把衚衕楊先生的院子里,同樣因為人多,蓋滿了自建房,有的用來當廚房、當浴室、當儲藏室,還有的用來出租。楊先生說,院里的每一戶都或多或少蓋了自建房,不為別的,只為多占一塊地。結果,弄得小院通道只有一人寬,一次只能過一個人。
  問題2:雜物占地鎖圈 停車太難
  2013年11月20日記者來到石橋衚衕,狹小的巷子僅容一輛小車通行,兩側安滿了地鎖。上午12點,一輛麵包車嘗試在轉彎處掉頭,可道路兩旁堆積的雜物和停放的車輛讓司機李師傅的掉頭動作整整用了15分鐘。
  路邊停著的車輛擋風玻璃上都貼有電話。“沒有辦法,衚衕里就這樣,車多,人多,還沒有規矩。遇到過不去的只能打電話讓人挪車。”司機李師傅說。
  衚衕里的車多可不只是汽車,在石橋衚衕劉奶奶的院子,一戶租客有4口人,為了做生意,全家配備了4輛自行車、3輛電動自行車、2輛三輪車,院子里放不下便都停在衚衕里。“兒子每回開車來看我都進不來。”劉奶奶說。
  同樣情況也在錐把衚衕上演。一個月來,記者走訪了東城區近20條衚衕,包括東四十條的7條東西向衚衕、板橋衚衕、北新橋頭條、二條、三條衚衕、分司廳衚衕等,它們都面臨停車難的問題。
  “知道裝地鎖不好,街道也組織拆了很多回,但不裝根本就停不了車。”家住北新橋二條衚衕的王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隨即採訪了東城區多家街道辦事處,建國門街道辦和交道口辦事處的負責人均表示,衚衕太窄,街道辦也只能努力協調。
  問題3:院大門不上鎖 給賊方便
  提起衚衕里的治安,家住石橋衚衕的李大姐就不住搖頭。這兩年她連著丟了兩輛電動自行車,“都不敢再買新的了,弄了一輛二手車湊合。”
  “車不買新。”似乎已經成了衚衕里的經驗之談。在記者走訪中,破舊的自行車、三輪車和電動自行車,永遠是衚衕里的主流。
  可即使這樣,在北新橋二條衚衕,王先生家的一輛渾身都響的“28大梁”依然不可思議地丟了,“原本是把車鎖在了地鎖上,可沒想到回來的時候只剩下半截車鎖孤零零地躺在那兒。”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治安攝像頭已開始普及,但彎彎曲曲的衚衕卻有很多死角。2013年11月25日晚8點,記者在石橋衚衕看到,約300米的路程只有4、5個昏黃的路燈,很多小院的大門都是敞開的,裡面連燈都沒有,黑糊糊一片。
  住在衚衕里的趙奶奶告訴記者,現在住在衚衕里的原居民大部分都是老人,有的孤零零的,就是進了賊也不敢吭聲。而在這裡租住的年輕人每天上班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甚至要等到凌晨才能回家,“現在各個院子里的大門很少有鎖著的,大家方便,賊也方便。”
  問題4:商販走垃圾留 居民難受
  東城區多條衚衕內都開設了飯館,但飯館附近的衛生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在北新橋三條衚衕內有一排小飯館,人多時就把桌子擺到了外面。顧客吃完飯以後,一些餐盒、紙張扔得到處都是。而且很多飯館把泔水直接倒入街邊的下水道里,味道很是難聞。
  船板衚衕和蘇州衚衕靠近北京站、北京醫院和同仁醫院,這裡的人流量十分大。每天來這兩個衚衕里吃飯的人非常多,很多乘客、民工、護工、陪床家屬等都會到這裡吃飯。人多垃圾也多,很多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扔得到處都是。
  在石橋衚衕李大姐的院子,租住了一家賣羊肉串的小販,每天清洗羊肉的污水隨便潑在地上,“下水道一個月堵了4次,房管所的人都修煩了。”錐把衚衕的楊先生說,冬天天冷,有的租戶不願意出門上公共廁所,直接把尿倒在路邊的下水井里。
  衚衕解困

  怎樣解決衚衕中居民遇到的困擾?如何保住衚衕的韻味?
  在東城區政府工作報告中記者看到,2014年東城在環境整治、拆除違建以及管理方式都有舉措推出。
  關於環境 堅決遏制新生違建
  “重點實施‘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工程’。完成50條市級衚衕街巷和14個老舊小區環境整治,著力解決私搭亂建等突出環境問題。”
  東城區通過拆違專項行動發現,全區違法建設總面積在全市十六區縣排名第六,總量靠前。10平方米及以下的違法建設占54.02%,50平方米以下的違法建設占96.36%。2013年,東城區集中力量開展拆違專項行動,累計拆除違法建設1735處、4.74萬平方米,有效遏制新生違法建設。
  2014年,東城區將強化“以房管人”,加強地下空間和群租房、黑旅館治理,大力整治非法出租;堅決遏制新生違法建設,疏堵結合,分步驟、分階段拆除歷史遺留違法建設。
  2013年還完成了24條衚衕的整治提升工作。像在南鑼鼓巷的基礎設施改造上,採用“五進五齣”裝飾手法和用停泥磚切片代替普通青磚的方式,重新修整衚衕外牆。
  在衚衕兩側鋪裝步道磚、路緣石和樹池緣石,安裝印有“南鑼鼓巷”的金石藝術字,並以仿古漆油飾門窗、燈桿,盡可能保留其暗啞朱紅的原貌,使老北京衚衕韻味尤為凸顯。
  2014年,東城區繼續將背街小巷作為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重點。通過對全區背街、小巷衚衕環境篩選,將一些有文保單位和歷史遺跡等建築的區域列為古都風貌保護區。
  對這個範圍內的衚衕採取以修舊如舊、恢復歷史韻味的手法進行重點設計和提升。整治內容包括整治建築物外立面、廣告牌匾,修繕門臉,清理大件堆物、廢棄車輛,提升綠化美化水平,規範停車秩序等。
  繼續開展“單行單停”

  關於停車
  “繼續開展衚衕‘單行單停’,優化公共自行車系統運營管理。利用人防設施為社會提供500個停車位,鼓勵引導社會單位投資建設公共停車設施和提供錯時停車位,緩解停車難。”
  在整頓交通秩序、治理衚衕停車方面,2013年,東城區以促進衚衕交通“微循環”為主,又對20條衚衕實施了“單行單停”。
  其中南鑼鼓巷周邊共涉及6條衚衕。前、後圓恩寺衚衕,在路側張貼523個車位的基礎上,首次集中施划了107個黃色禁停、單向行駛、轉向引導標識和2742延米黃色標線帶,並用鑼鼓造型的石墩作為止車設施,以達到單行單停目的。
  在前圓恩寺衚衕西口,委托街道和第三方專業公司,將一處2273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列入改造計劃,未來可提供擁有7層停車位、近90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庫,以有效緩解路面交通壓力。
  此外,五道營、東花市北里中街等衚衕街巷,採用志願者、協管員管理停車秩序,用紅、黃、白三色區分禁停區和停車區,在部分有條件的衚衕內裝監控攝像頭等措施規範停車,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
  今年,東城區將繼續開展衚衕“單行單停”。
  試點準物業化管理

  關於管理
  “在衚衕和老舊小區開展準物業管理試點,確保整治效果長期保持。”
  關於開展準物業管理的試點衚衕和細則,東城區並未在會上公開。記者發現,同樣是擁有眾多衚衕的老城區西城,已在試點衚衕實行準物業化管理。
  西城區西四北頭條至八條也曾被停車難、環境亂等諸多問題困擾,2013年,新街口街道選取六條、七條作為試點,通過引入第三方物業管理,探索“物業管理+社區服務+居民自治”相結合的管理新模式。
  物業方面負責日常管理,如維護衚衕內交通、停車秩序,及時監督並制止居民私裝地樁地鎖,並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至社區居委會及街道辦事處。此外,還有養護綠植,維修電路、管道疏通,為老服務等等。
  居委會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組織、協調、監督等方面,包括組建義務勸導隊,對社區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如寵物隨處大小便等進行勸阻;在接到物業公司發現違章建築的報告後,協調相關執法部門管理等。
  北京市物業服務評估監理協會會長申躍華表示,目前,準物業服務管理還沒有一種特別具體的模式,各區之間實行的都不一樣。
  申躍華表示,現在所說的準物業服務管理,一種是由專業公司來做,例如由電梯公司、配電公司、供水公司等對設施設備提供維護和保養;另一種則是由街道和社區組織一支隊伍,負責保安、保潔等工作,提供專業化強度較低的服務。
  但是,由於歷史遺留、產權單位歸屬等問題,衚衕平房區引進物業時,物業費的收取將會是最大的問題,“而且這個瓶頸還不好突破。平房面積計費和樓房面積計費也不一樣。”
(編輯:SN0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79szom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